曾湘军:探寻传说中的湘西土司制度开创者彭士愁山寨九龙礅

发布时间:2020年11月24日       来源:新湖南      阅读:277次

          为做好第五批州级文物保护单位评审,今年十一月中旬,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考古部门组织开展传说为湘西土司制度开创者彭士愁屯兵的山寨九龙礅遗址的实地调查。

          后晋天福四年(939年),楚王马希范与溪州刺史彭士愁爆发溪州之战,最终双方议和,缔结盟约,在永顺会溪坪铸立溪州铜柱,是为溪州铜柱,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现立于王村风光馆。此战之后,彭士愁与楚划江而治,酉水之南归楚,酉水之北归彭士愁,士愁建立了一个独立王国,管辖湘黔边区二十州。士愁去世,长子彭师裕守永顺,为永顺宣慰师始祖,次子彭师杲领保靖(师杲溪州之战后到南楚当人质,南楚亡,他被南唐俘虏,扣押至今南京并死在那里,故曰遥领保靖),为保靖宣慰师始祖,二土司王朝历五代、宋、元、明,至清雍正朝改土归流,开创八百年土司基业。

           溪州之战,士愁不敌,退据山寨,依靠四面悬崖绝壁天险,抵抗楚兵,廖匡齐沿梯上攻,山寨内箭如雨下,楚兵被击退,廖匡齐战死。不久,刘勍再次进攻,并截断彭士愁的水源、粮道,一天趁着大风,楚军用火箭射入山寨,寨内的草屋和防栅全被烧毁,士兵死伤过重。彭士愁率兵乘夜冲下山,向锦、奖州的深山撤退,派次子彭师杲率诸蛮酋向楚国请降。

           当地相传,距彭氏土司最初王城会溪坪后山有一独立山峰名九龙蹬,地处铜柱溪与酉水河交汇处,山势重叠,状若九龙,四周都是几百米高的悬崖峭壁,仅有羊肠小道可以攀登而,上面有城址、战壕、八部大神庙及八部大神像,等等,因为地势过于险要,真正能够上去的人不多。

          永顺老司城遗址是南宋绍兴五年(1135年)至清雍正二年(1724年)永顺彭氏土司王城,已经成为世界文化遗产,而彭氏土司最初王城是在会溪坪,会溪坪包括溪州铜柱原址因为凤滩电站建设已淹没于水底。如果九龙蹬遗址能够得以认定,将是湘西土司文化的重大发现,对于探索湘西土司制度起源具有十分重要意义。2015年12月,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酉水中游古丈县会溪坪段开展了水下考古调查。在17天时间里,通过声呐扫描、机器人水下调查、人工潜水调查等方式,初步摸清了溪州铜柱柱址和彭士愁庙的位置,基本确认会溪坪水下有水稻田、建筑址、窑址、挡土墙等人类生产生活留下的遗迹。他们还开展九龙蹬遗址调查,发现了建筑遗址,遗址大体呈方形,长、宽约25米,局部修凿成两进,四周利用自然岩体,人工垒砌成保坎,地面为自然岩石面,建筑北部有三道人工砌成的石级。表土中普遍分布灰青色瓦片,在遗址南端灰沟中出土大量遗物,年代很杂,最早的可到秦汉时期,以陶鬲足、铜钺为代表,五代时期遗物以大量的釉陶为代表,零星散见于地表的还有明清时期青花瓷片,认为九龙蹬遗址应是彭士愁与南楚决战时的山寨。

        湘西州政府十分重视这一调查结果,在开展第五批州级文物保护单位评审的时候,九龙礅遗址拟作为第五批州级文物保护单位申报,为慎重起见,湘西州政府副州长李平指示州考古部门组织开展一次九龙礅遗址调查,调查工作于今年十一月中旬进行。

          上九龙蹬仅有两条线路可供选择,第一条线路从南经宋家包,从下往上沿山脊线直行可达峰顶,此路里程最短。另一条从西经野鸡坨、官田垅、自生桥,自上往下可达峰顶,里程约8华里。经所在县文物部门的同志多次踩点,发现南线狭隘崎岖,荆棘丛生,根本无路可通。西线同样充满艰险,但如果借助保险索、安全带,还是可以到达。于是我们选择走野鸡坨至官田垅下行,对这次调查充满了期待。

        我们对九龙蹬地势险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但到了现场发现艰险程度超出想象。官田垅至九龙蹬为陡坡,不见传说中的羊肠小道,全靠当地向导事先披荆斩棘,我们才得以摸索下行,离九龙蹬越近,山势越陡,识路越难,危险越大,历尽千辛万苦,来到一处与九龙蹬水平相距30余米的断崖,隔崖相望。九龙蹬背靠月牙形的数百米长绝壁,三面陡崖如削,最高一级海拔657米,突兀拔起,四面斗绝,只靠一条长、宽不到一米的自生桥与官田垅大山相连,让人感受到铜柱铭文记载的九龙礅“跨壑披崖,临危下瞰,梯冲既合,水泉无汲引之门,樵采莫通,粮糗乏转输之路”地形特点。

          从站立的地方下到自生桥为高十余米的断崖,断崖宽不到一米,两面为万丈悬崖,没有人工开凿的痕迹,包括栈道柱洞,好在崖壁上有几块自然生成的石级可供踩踏与攀援,几个同志有恐高症,腿脚发软,我们劝他们留在原地,其余的人硬着头皮借助保险索、安全带并依靠向导的帮助下达。

         下到自生桥,没有传说中的飞瀑流泉,下为深涧,松风怒号。此时李平副州长打来电话,询问我们前进道路是否顺利,是否有什么重大发现,叮嘱我们注意安全。我们如实相告去九龙礅的道路十分艰险,如果有什么重大发现,一定第一时间报告。

         从自生桥至九龙礅峰顶约一百米,同样为陡坡,需要攀援,坡上散布大大小小的碎石,山体疏松,稍不留神就会滚落。爬上峰顶,需经一条两壁夹成的狭长石巷,宽处不过2米,窄处仅半米,只能容一人攀爬通过,人行其中,仰望长空,蓝天仅存一线,故名一线天。一线天的尽头,为一人工筑成的保坎,爬上保坎,方到峰顶,我们立即开展调查,山上为狭长地带,面积约4000平方米。没有找到省考古研究所调查组所称的秦汉时期陶鬲足、铜钺,所谓建筑遗址其实是自然岩层。我们开挖三处地面,还是发现有早年人类活动的遗存,如铁泡钉、宋代瓷片、铁鼎罐残片等,山顶上有一条长十余米、深半米的裂缝,在崖壁上发现仅容一人的石洞中出土有兽骨与陶器。

                虽然调查的结果与我们的期待有一定差距,但是我们还是认为,根据铜柱铭文“征鼓之声,震动溪谷,彼乃弃州保险,结寨凭高,唯有鸟飞,谓无人到”“梯冲既合,水泉无汲引之门”的描述,以及《通鉴》卷二八一“士愁兵败弃州走保山寨”、清阮元《题五代马楚复溪州铜柱拓本》“梯栈破溪塞,焚林缚猿狖”等记载,这里作为彭士愁溪州之战失败后临时避难场所还是有可能的,他是凭借一种登高机械出入九龙磴的。他的这种登高装置技术为他的后人所继承。

         香炉山位于贵州凯里市西北15公里处,海拔120O余米,仅一线小道盘旋而上,方圆15公里,众山环列,四面悬崖绝壁,叠立三层,顶干腰束,下小上大,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形如香炉,故名。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贵州清平阿傍、阿阶、阿革占据香炉山作乱,明军望洋兴叹,保靖土司彭九霄、永顺土司彭明辅出征,造梯飞楼、爬山虎等品具,攻登绝顶,获胜。如《明史。邹文盛传》:“邹文盛,正德初,历户科都给事中,出为保定知府,累迁福建左布政使。十一年以右副都御史巡抚贵州。清平苗阿旁、阿阶、阿革称王,巡抚曹祥调永顺、保靖土兵讨之,寻被劾罢。阿旁等据香炉山,兴隆、偏桥、平越、新添、龙里诸卫咸被其患。文盛至,檄川、湖兵协剿,以贵州兵捣炮木寨,擒阿革。川、湖兵至,抵山下,山壁立,唯小径五,贼皆树栅,仰攻不能克,乃制战楼与崖齐,乘夜雨附崖登,拔栅焚庐舍,贼奔后山,据绝顶,官军乘间梯藤木以上,遂擒阿旁,余贼尽平。”

         意思是叛军首领阿傍、阿阶、阿革占据高于天齐、壁立千仞的香炉山,唯一通往山上的小路构筑了坚固的防御工事,并派重兵防守,以为高枕无忧。却不料保靖土兵一夜之间造起了比香炉山悬崖还要高的梯飞楼,并使用了一种至今不知为何物的爬山虎,一举攻占叛军的巢穴。这种装备在保靖土司彭翰在亚场征米鲁、永顺土司彭翼南利川船头寨剿黄中时出现过,成为他们上高山如履平地并克敌制胜的法宝。

          九龙礅与香炉山、亚场、船头寨的险要程度可有一比,但面积要小得多。如果要说作为彭士愁屯兵的山寨,期待今后有新的考古发现。

[责编:李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