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湘潭对口帮扶永顺六大举措推动莓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0年12月03日       来源:中国扶贫网      阅读:175次

作者:康云峰 罗奋飞 龙俊宇

        2018年以来,湘潭市对口帮扶永顺县第十批工作队,联合农业农村部定点扶贫工作队,选路子、搭台子、创牌子、育苗子、架梯子、结对子,打出了一套推动永顺莓茶产业特色发展、优质发展、赶超发展的组合拳。两年来,永顺县莓茶种植面积新增2万多亩至3.5万亩,已成功带动1.5万余贫困人口脱贫增收,人均增收达到了2000元左右,一举成为永顺县的明星产品和重点产业。

       选路子,找准工作突破口。2005年8月,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永顺县“溪洲莓茶”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17年4月,永顺县“溪州莓茶”在中国农业国际合作促进会茶产业委员会主办第三届亚太茗茶大奖赛上,获得“第三届亚太茗茶银奖”。

       湘潭工作队与农业农村部定点扶贫工作队经过为期6个月的调研,联合撰写并向县委政府提交了《永顺莓茶产业发展调研报告》。报告分析了全国莓茶行业的发展现状,周边地区莓茶产业的发展态势,论证了永顺莓茶发展的5大现状(生产加工初具规模、国内市场逐渐认可、品牌效应正在形成、科研机构不断关注、脱贫富民作用明显),4大优势(区位独特、历史悠久、品质上乘、效益明显),7大劣势(缺少科学统一规划、政策资金支持不足、生产标准化程度低、产品加工不够规范、产品品牌力量分散、产品附加值不够高、宣传推广力度不够),认定“永顺莓茶产业是一个脱贫效果明显的长期性、生态型产业,值得重点推广、持续推进,并提出促进生产标准化、加工规范化、产品品牌化等7大建议。

       搭台子,提高市场占有率。湘潭工作队和农业农村部工作队各展所长、各尽所能,多次在全国性展会上专场推介永顺莓茶;在湘潭市举办“三带三帮”消费扶贫活动、湖南省红色文化旅游局暨湘潭市首届红色文化产业博览会,永顺莓茶企业、合作社不仅免交展位费,还给予一定交通食宿补助。湘潭市委书记曹炯芳、市委副书记何俊峰,多次莅临展会现场,品尝永顺莓茶,打call永顺莓茶。

        2020年5月,永顺县委书记彭军为湘潭市岳塘区永顺高品质莓茶形象馆揭牌。湘潭市将永顺莓茶纳入“832”消费扶贫平台,倡议广大市民踊跃购买永顺莓茶。利用湘潭京东产业园、拼多多等电商平台,开设永顺莓茶网店;邀请工作队长尚军辉多次直播带货,推介永顺莓茶,创造了2小时专题推介永顺莓茶。

       湘潭市各大社区“绿丰农场”设立永顺莓茶专柜,市民足不出市就可以品尝、购买永顺莓茶;湘潭企业步步高集团旗下所有超市,均销售永顺莓茶。

       创牌子,提升产品知名度。协同农业农村部定点扶贫工作队,为永顺县成功申报“永顺莓茶”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创设了公共区域品牌。

         依托永顺县湘潭对口帮扶产业孵化园,指导3家莓茶企业获得绿色食品认证和2家莓茶企业获得食品生产许可认证,办理有机食品认证2个;支持入园企业大丰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莓茶产品荣获中国中部(湖南)农业博览会金奖、第二十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金奖、2020湖南文化旅游商品大赛金奖。

         编写并推介《永顺莓茶产业发展调研报告》《永顺莓茶百问百答》等理论成果,编制系列莓茶知识微视频在自媒体里持续投放。湘潭市电视台、报社等主流媒体强势推出《神秘湘西多好物 醇厚甘美“茶奇葩”》《永顺莓茶:来自神秘湘西的土家神茶》《永顺县在湘潭红博会上大放异彩》等系列报道,持续提升永顺莓茶知名度。

         选苗子,培养致富带头人。引导大丰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改进产品包装,设计LOGO,组建专业营销团队,协助获得绿色食品认证、农产品地理标志、2020湖南文化旅游商品大赛金奖等;援助在湘潭建立永顺莓茶形象店,指导建设“永顺莓茶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基地”。两年来,大学返乡创业的大丰公司总经理王少甫已成长为永顺莓茶协会副会长、秘书长,大丰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已成为远近闻名的规模企业、龙头企业。

         倡议成立永顺县莓茶协会,参与莓茶协会的制度制定、行业准入、标准使用、宣传推介活动。邀请莓茶协会各成员单位免费参加在湘潭举办各类大型推介活动。克服疫情和连续雨水天气影响,多次开展“消费扶贫 直播带货”活动,帮助贫困茶农促销莓茶,关键时期稳住了产业发展信心。

         架梯子,开辟发展新境界。湘潭市工作队正协同农业农村部工作队,推动永顺县制定包括莓茶产业发展规划、行动计划、奖励政策在内的产业发展政策。

联手引进专家、对接市场,引导永顺莓茶产业由重视茶叶生产转变为种植、加工、销售、科研全产业链齐头并进发展,在政府层面为永顺莓茶持续发展导航、赋能。

         结对子,带动更多贫困户。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在援建项目地,以莓茶产业扶贫项目为抓手,利用直接帮扶、委托帮扶、股份帮扶、辐射带动等方式,促使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户“结对子”共同发展。

          针对有劳动力、有发展意愿和发展能力的贫困户,通过项目支持,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方式,实现贫困户与新型经营主体抱团发展。针对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采取委托帮扶、股份帮扶模式,实现由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发展。同时,对接湘潭企业,利用市场模式,推行保底收购,让种植户吃了“定心丸”。

责任编辑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