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晓娥:我在永顺“西伯利亚”扶贫记

发布时间:2020年07月03日       来源:新湖南      阅读:86次

姜晓娥走访建档立卡户

新湖南客户端通讯员 罗奋飞

      2017年1月6日,值得我一生铭记。从未做过大事的我,接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县医院院党委安排我驻村扶贫的任务,曾任过乡长的院党委书记陈耀明与我面对面谈了足足3小时,让我深感这项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

  接到任务,颇为激动,又忐忑不安;深夜难以入眠,心底拷问自己,能做好这项工作吗?驻村扶贫我从未涉足,大学毕业27年一直在医院,对于基层工作是一知半解,加上万民乡是永顺的“西伯利亚”,需要克服的困难可想而知。

     但我是一名党员,也是永顺医院出了名做事认真的人,思前想后,决定把自己分管的其他工作全部放下,带领队员进驻海角村开展精准扶贫工作。

“背包”队长姜晓娥

扶贫与护理一样细致温馨

     进驻海角村后,我用护理人员对待业务的那种认真细致,开始扶贫工作。为掌握村情和村民家庭现状,带领工作队员与村干部、乡驻村干部逐户调查。在走访调查过程中了解到通组路、户间道、饮水工程、亮化工程等均未实施,按照整村脱贫出列目标,我要做的事太多太多;更让我揪心的是,村民对扶贫政策不了解,对村支两委和乡驻村干部有很大意见,产业发展也严重滞后。

驻村后不久,接到上级文件要求农村低保需重新评议。2017年正是村支两委换届选举之年,村干部对自己能否当选心里没底,注意力根本不在精准扶贫上,致使他们对低保重新评议心生畏惧。

     我组织大家开专题会议,拟定工作队牵头,村干部和驻村干部配合的工作思路。带领大家入户摸底、排查,与村民交心谈心,按照评定农村低保要求一一记录,分组召开低保评议会,不厌其烦的解析政策,让村民们听懂、听明,组织村民对提议的低保对象进行评选,并与实际入户摸底核查的对象进行核实。信息不准确的个别户,再入户调查,符合条件的给予保留,不符合条件的给予清除,最后对所有低保户张榜公示。

     经过近20天的加班加点(白天入户核查、整资料,晚上召开村民小组评议会),终于完成了低保重新评议。这次评议的公平、公正,让全体村民恢复了对驻村工作队、村干部的信任。村民龚德先,还向其他村人显耀说:“我们村的低保评议在驻村工作队姜队长的带领下评得公平合理,各类评议结果都张榜公示。”村民的肯定,让我心里无限感动,倍受鼓舞。

     这次评选中,张宏书、向春秀等两女结扎户,取消低保后满腹牢骚,我和工作队员多次上门宣讲政策,与她们沟通交流,直到获得他们的理解和认可。刘冬耀女儿眼残疾,视力弱,帮助她女儿办理残疾证,申请低保,她不胜感激。周怀武、向爱娥的女儿患有甲亢,两人身体状况差申请低保,经过核实他们没有达到低保条件,我不断地鼓励他们自力更生,通过发展产业脱贫致富,最终他们在发展产业中消除了未评低保的异议。

      2017年底,为摸清精准扶贫对象信息,对符合条件的非贫困户,必须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不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必须清退。

     我们又再次去到村里的进行新一轮的大清理,大排查,对不符合条件纳入的“四类人员”对象,上门宣传精准扶贫政策、做好解释工作;对符合条件可以纳入建档立卡户的对象补齐资料,经村民民主评议后公示,按程序纳入建档立卡户贫困户。

收获与内疚一同珍藏心底

    为实现海角村2018年“村退出、户脱贫”目标,必须完成产业通组路、安全饮水工程、户间道、亮化工程等民生工程项目。我与村支部书记刘永胜不是在汇报,就是在去汇报的路上。每天早上5点多就得起床往城里赶,办完事再返回村里,协调工程实施环境。经过一个多月的往返,我已经从以前的“软妹子”成了一个“女汉子”。

  驻村扶贫,在偏远的乡村,年轻人多数外出务工了,在家留守的,就是小孩和脾气犟的中老年人。

    不达目标不罢休,我与刘书记挨家挨户搞协调,苦口婆心地讲政策。海角村在2018年完成了一系列惠民工程,新建了村部楼和篮球场,配备村民健身器材;122户村民完成厕所改造;新建了15立方米蓄水池1处、25立方米蓄水池2处,维修120立方米蓄水池1处;实施全村硬化公路约16公里;安装路灯70盏;新修桥一座;协调争取资金48.42万元,发展种植油茶538亩;协调争取资金10.4万元,发展养殖黑猪160头。

     曾有村干部半开玩笑地对我说:“姜书记,你都快五十岁了,工作这么认真干什么,自己累,还不一定有好的效果。”我笑着对他说:“我是搞技术出身的,工作快三十年了,搞技术就是要认真细致,你叫我不认真,那我可做不到。”

     2018年3月,经湘雅二医院确诊后,原本患有高血压因不注意休息,身体罹患了“甲亢”。在诊治后,赶回扶贫村,背上熬制好的中药,走遍了村村寨寨,时间久了,村民们称呼我“背包”队长。

     祸不单行。2018年8月,忘我地工作,让我忽视了对家庭的照顾,原本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的丈夫,突发脑干出血住进了湘西州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那时候村里脱贫工作处在紧要关头,待丈夫病情稍稳定后,我又匆匆赶回村里,因为后一阵,我的丈夫左侧肢体偏瘫,转入湘西州人民医院康复科继续康复治疗,但是为了海角村,我把丈夫交给姐姐、姐夫照顾,自己全身心投入村里脱贫攻坚工作。

      在2018年12月,海角村通过了各级部门检查验收,顺利实现“村退出,户脱贫”目标,我给自己点一个大大的赞!满满的收获带着一丝内疚,我永远藏在心底。

脱贫与顾家一起走向未来

     2019年1月,我想着家中有偏瘫的丈夫要照顾,自己身体又患有甲亢、高血压等疾病,本想与院党委申请回到单位上班以便休养身体和就近照顾偏瘫的丈夫。转念一想,当时地万民乡新农村尚未脱贫,话到嘴边又咽进肚里,转战新地点,继续我的扶贫事业。

     新农村共12个村民小组,全村497户1712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77户675人。新农村是合并村,村情复杂,地域宽广,人口众多,征地补偿问题尚未全部解决。村里不仅非贫困户对扶贫工作满意率低,贫困户满意度也不高,对村干部、乡政府干部怨言多,工作难度大,在新农村的工作队员给我介绍情况时说。

     面对新农村特殊情况,我选择克服家庭困难,带着丈夫去扶贫。来到新农村,我兼任第一书记,为推进脱贫攻坚工作,驻村后,召开了年度“村退出,户脱贫”会议;听取村支两委成员和我们原驻村工作队员情况介绍后,结合上半年脱贫攻坚工作,制定年度脱贫攻坚计划。并与村书记庹新亚多次赴县相关部门汇报项目建设申请,海角村的扶贫经验让我很得到上级部门支持。

     新农村项目建设很快得到我把村民代表大会开到组上,开到贫困户家里,晚饭后围坐在村民的庭院中,和村民共同商讨村组道路建设困难的化解。或许我是女同志,有种特别的优势,慈心更强,宣讲精准扶贫政策的效果非常好,很快拉近与村民的关系,奠定了推进工作的基础。

    有付出就有回报,在新农村新建了村部楼和篮球场;协调争取55万元,建好5组、7组2处安全饮水工程;实施全村硬化公路约15千米;新修桥4座;完善了村卫生室建设;发展油茶种植产业156亩;争取资金12万元,发展黑猪养殖160头;协调资金15万元,发展莓茶种植产业70亩,人均收入提高约3000元。

     2019年,新农村实现了“村退出,户脱贫”目标。2019年12月11日他因锻炼行走时不慎跌倒,造成左侧股骨颈骨折。在忙完村里工作后,送他到县医院进行骨折手术治疗。2020年1月,在院领导关心下,在把两村脱贫成效巩固工作安排好后,回到了原单位,一边分管扶贫,一边照料丈夫,脱贫和顾家一起走向未来。

      驻村扶贫的这3年,让我深深感受到:百姓们思想淳朴、善良、热情,我们干部与老百姓缺乏的是沟通;群众利益无小事,只要我们干部能设身处地站在老百姓角度去思考问题,在合理、合法、合规情况下,帮助老百姓解决实际问题,绝不能怕麻烦而一推了之。对不符合政策规定的诉求,我们也要主动上门,进行沟通并做好政策宣传,让他们能理解和支持国家的政策与发展。

      我将永远铭记这段经历,在有生之年多为人民做好事、做实事。

[责编:李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