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在田野开花结果——记全国百名杰出新型职业农民向先金

发布时间:2021年03月19日       来源:新湖南      阅读:153次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特约记者 孟春绒 通讯员 王文军 吴映宜

他是住在大山里的土家汉子,像父辈一样务农搞生产;他是手握科学技术的新农人,为自己赢得了一系列“标签”:湖南省劳动模范、湖南省级规模种粮大户、湘西州粮食生产先进个人、永顺县脱贫路上最美人物,2018年,被评为全国百名杰出新型职业农民,是湘西州唯一获此殊荣的人,全省仅4人。

他叫向先金,永顺县颗砂乡人,是一名“80后”新型职业农民,十余载不懈奋斗,把“颗砂贡米”打造成响当当的优质大米品牌。

向先金在实验田里育秧

颗砂地处永顺东北部,距县城22公里,省道S306贯穿全境,交通便利。土司时期,颗砂乡系历代土司王休闲娱乐的后花园,公元1724年,末代土司彭肇槐迁治于此,颗砂又称“新司城”。因土质肥沃,气候适宜,此地盛产的大米品质优良,被土司王作为贡品向朝廷进贡,“颗砂贡米”的美名由此流传。

颗砂优质稻示范基地

10亩田里种下稻香梦

向先金的父亲是原颗砂乡农机站站长,自幼受父亲影响,对农业生产有着浓厚的兴趣。2001年,向先金从安江农校毕业回到家乡,参加了“超级杂交水稻二期攻关工作”。“肯吃苦、霸得蛮”的他被老师看中,于2002年选派到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从事水稻育种、强化栽培等工作。

2007年,向先金放弃留在省城工作的机会,毅然返乡创业,励志重新打造“颗砂贡米”。2008年,流转10余亩稻田,种下振兴优质水稻产业的梦想。

扎根试验田,筛选优质品种,从那时起,向先金几乎和水稻一样长在田里,做不同氮肥水平下的稻瘟抗性实验,摸索新的种植模式。

“抗病的,不优质、不高产;优质的,不抗病、不高产;高产的,不优质、不抗病……”说起创业初期遇到的难题,向先金微笑着摇了摇头。

截至2013年,5年间,向先金共筛选水稻品种材料1700余份,进行肥料实验示范130个,氮肥对水稻稻瘟病抗性影响观察82个,大田实验260个,生产示范41个,筛选出符合“颗砂贡米”品质要求的品种3个。

捧着精心培育出的优质大米,向先金如获至宝。

美好的梦想刚起步,现实却给向先金当头一棒。当年湖南大米市场低迷,加上自己生产成本高,生产环境数据不清晰,加工设备差,向先金带着产品闯市场和寻找合作伙伴时吃了个“闭门羹”。

“质量标准、检测报告、生产许可、流通许可、有机认证……这些证明我一个也没有”,向先金意识到,从市实验田走向生产田,还只是第一步,要迈向市场,必须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商业运转模式。

争品夺牌势在必行。2013年,向先金注册“颗砂贡米”商标,2015年注册“土司王朝”香米商标。

百亩特色杂粮基地里油葵满园

生态农业上建起全产业链

2015年,向先金注册成立永顺县和顺现代农业专业合作社,坚持统一育秧苗、统一培管,用有机肥代替化肥、生物农药代替化学农药,实行农药减半减量,做到绿色防控。引进植保无人机,实现“飞防”,以科技手段助推生态农业标准化生产。

当年,向先金的示范基地达165亩,他还投入300万元采购大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高速插秧机等农机设备,提高规模化种植水平,建立了日烘干能力92吨的稻谷烘干中心,日加工能力40吨稻谷的现代化大米加工厂,通过大米深加工,实行产品差异化运作,实现农业、农产品加工的一、二产业融合。

通过探索实践,向先金尝试着走上一条“颗砂贡米”生态农业全产业链的道路。

选准了方向就甩开膀子大胆干,是湘西汉子的一贯作风。2016年,向先金流转稻田1630亩,通过规模种植优质稻,开展水稻机收,走“种、养、加工”循环利用,发展“稻、鸭、鱼”生态种养模式,打造水稻生产田间生态系统,发展生态立体农业,坚持标准化生产,实现有机农业规模化种植。

截至2020年底,合作社生态示范基地达2053亩,农户入社托管基地4000余亩,年综合销售额达4200万元,为农户发放劳务工资300余万元,带动300多农户增收,年增收2万元以上的农户56人。合作社每年为旭东村、太平村集体经济注入12.6万元。

为助推乡村振兴,向先金在河流沿线打造600亩集中连片优质稻产业观光园。其中,100亩旱杂粮基地里,油葵、苦荞、黄金绿豆、无蔓赤小豆等新品种将通过深加工,制成营养代餐粉,年底即可面世;100亩湘莲观光园已成为县内外游客的网红打卡点,100亩特色优质水稻基地里,紫色水稻格外吸人眼球。

向先金给“娘子铁军”传授培管技术

致富路上带出一批“新农人”

2016年,向先金引进“田田圈”农村电商平台,指导农户通过实体店、手机APP实现网上交易,通过互联网,让颗砂优质农产品出山去。

“时代在发展,农民更不能落后于人。”向先金坚持用科技引路,培育出一批赶上潮流的“新农人”。

车坪乡茶园村彭园江年过五旬,外出务工已力不从心,在向先金的指导下,彭园江流转土地10亩,种植优质稻。尝到甜头后,采购两台大型拖拉机,两台收割机,实现农业机械化,现种植面积达100亩。

万坪镇返乡青年彭金和向先金达成订单农业合作方式,水稻种植面积从2017年的40亩,发展到现在的300余亩。

颗砂乡的留守妇女因照顾家中老小,一度成为农村富余的劳动力,向先金将她们吸纳到合作社,在生产和加工线上打造出110多人的“娘子铁军”。

白龙村的李南霞就是其中之一,常年在合作社务工的她,掌握了优质稻的培管技术,2019年,还在合作社学会了开叉车,能够熟练的装卸稻谷,年收入达3万余元。

大米加工线上的杨冬香成了包装能手,向黎亚则在大米深加上线上,成了一名酿酒师。

35岁的汪天姿原本是仓库管理员,利用空闲时间学会了无人植保机操作,掌握了飞防技术,现正在参加无人机驾驶员技能培训,今年的植保工作中,汪天姿将成为永顺县第一个持证上岗的女“飞手”。

“梦想也是会成长的。”向先金介绍道:“我现在的梦想是借助农业产业振兴我们的美丽乡村。”

机械化插秧现场

科技人才助力产业兴旺,从而助推乡村振兴,在永顺广袤的土地上,像向先金一样的新型农民们,正卯足干劲向前冲。